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可得利益损失的司法认定问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8 08:25:17    

可得利益损失的司法认定问题


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是买卖合同违约责任认定中的一大疑难问题,本文拟从现行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判例出发,浅析可得利益损失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一、现行法律中对于可得利益损失的规定:

1、《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09〕40号)第三部分:区分可得利益损失类型,妥善认定可得利益损失9、在当前市场主体违约情形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违约行为通常导致可得利益损失。根据交易的性质、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等类型……10、人民法院在计算和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综合运用可预见规则、减损规则、损益相抵规则以及过失相抵规则等,从非违约方主张的可得利益赔偿总额中扣除违约方不可预见的损失、非违约方不当扩大的损失、非违约方因违约获得的利益、非违约方亦有过失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必要的交易成本。存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欺诈经营、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当事人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以及因违约导致人身伤亡、精神损害等情形的,不宜适用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规则。11、人民法院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合理分配举证责任。违约方一般应当承担非违约方没有采取合理减损措施而导致损失扩大、非违约方因违约而获得利益以及非违约方亦有过失的举证责任;非违约方应当承担其遭受的可得利益损失总额、必要的交易成本的举证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对方主张赔偿可得利益损失的,人民法院在确定违约责任范围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主张,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第五百九十一条、第五百九十二条、本解释第二十三条等规定进行认定。

二、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0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在计算和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综合运用可预见规则、减损规则、损益相抵规则以及过失相抵规则。现行法律条文中也有具体体现: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体现了可预见性规则;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体现了减损规则;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二条第二款体现了过失相抵规则;

《买卖合同解释》第二十三条体现了损益相抵规则。


三、在司法实践判例中看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问题

(一)不能通过无效合同主张可得利益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合同有效,当事人通过履行合同而获取的利益应当依法保护。而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当事人通过履行无效合同可能获得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本案中,《施工总承包框架协议》中约定二期工程的工期、开工日期、履约保证金返还节点、具体的工程垫资及工程款支付办法均需另行签订施工总承包合同来约定,且二期工程按照当时的规定亦属于必须招标的建设项目。在二期工程招标时,招标代理机构向万利公司发出投标邀请书,万利公司未投标,且《施工总承包框架协议》为无效协议,万利公司主张可得利益损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案件索引:万利建设有限公司、商丘华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案号:(2020)最高法民终774号)

(二)可在合同中约定可得利润损失计算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案涉能源服务合同第七条第1款第1.8项约定:“乐府大酒店不得擅自解除或者终止合同,否则,除应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应根据合同约定的收费年限每年按合同约定的能源费用年包干总费用的20%计算赔偿中新能源公司可得利润损失”。该条款明确直接经济损失与可得利润损失均为乐府大酒店违约损失赔偿的内容,系双方对自己可能承担的违约后果的预先安排。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维护诚实信用的合同原则考虑,当乐府大酒店违约时,其应按上述合同约定向中新能源公司支付违约金。
本案中,案涉能源服务合同约定服务收费期限为15年,原一审兼顾本案合同解除双方过错程度、合同约定服务期限与实际履行时间,
参照双方关于可得利润损失的明确约定,酌情支持由乐府大酒店承担可得利润损失2,028,000元(1,690,000元×20%×6年),符合公平原则。
案件索引:中新春谊智业(吉林)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与吉林省乐府大酒店、长春三利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案号:(2021)最高法民再341号)

(三)可得利益属于履行利益范畴,必然有相关成本支出,故不能对同一交易既赔偿利润又赔偿成本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因《合资协议》无法继续履行,致使寻甸公司产生相应的损失……就违约损失类型而言,第一项亏损为履行利益损失,但该损失金额为0元。第二项为信赖利益损失,即寻甸公司的上述损失是因信赖常青树公司能在2011年1月8日之后实现合同目的,继续依约提供合格磷酸而产生的费用。应将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26141406.50元信赖利益损失纳入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另外,“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即可得利益属于履行利益范畴。因可得利益实为交易利润,其必然要有构成信赖利益的相关成本支出,故不能对同一交易既赔偿利润又赔偿成本,当事人只能对可得利益损失或信赖利益损失择一主张,否则可能导致过度赔偿

案件索引:云南泰康消防化工集团寻甸有限公司清算组与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泰康消防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案号:(2021)最高法民终813号)

(四)对于可得利益的损失,应是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一方委托作出的审计意见,另一方未举示足以反驳其内容和结论的证据,且不对损失提出鉴定申请,亦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审计意见存在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等情形,法院可依据该审计意见确定可得利益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国丰公司存在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宝利公司货款的行为,构成违约,依法应当承担支付货款并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宝利公司停产期间的损失,是国丰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根据《采购合同》第四条约定,宝利公司应保证加工的铁水必须供给国丰公司,第十条约定的结算方式“买受人每两天向出卖人支付一次货款”,再结合铁水生产需要大量资金购买原材料的行业特点以及双方此前存在的所谓“扶持”关系可知,国丰公司对宝利公司以国丰公司的回款维持生产是知悉的,如果国丰公司不支付货款超过一定的时间,势必引起宝利公司的停产。作为从事钢铁生产的专业公司,国丰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应当能够预见到这一结果。
关于《审计报告》能否作为认定损失的依据问题,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本案中,《审计报告》系宝利公司于诉讼前单方委托作出,但国丰公司并未举示足以反驳其内容和结论的证据,且在原一审中明确提出不对损失提出鉴定申请,亦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审计报告》存在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等情形,原审判决将《审计报告》作为认定损失的依据,并无不当。

案件索引:唐山市丰南区燊升宝利贸易有限公司与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案号:(2021)最高法民再275号)

(五)在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早已成就,但守约方长时间未行使合同解除权,对违约方造成的损失也存在过错,其主张可得利益损失可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关于泰盛公司主张的可得利益损失,即便其主张的可得利益损失客观存在,但其作为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土地不能交付、案涉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早已具备的情况下,长达六年时间未行使合同解除权,对该损失的造成也存在过错。因此,一审法院对泰盛公司主张的可得利益损失未予认定和支持,并无不妥。
案件索引:烟台泰盛置业有限公司与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案(案号:(2019)最高法民终977号)

四、从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已有案例中得到的实务操作启发

1、主张可得利益必须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且对方存在违约行为。

从《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可以看出,可得利益损失赔偿性质为违约损失赔偿,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判例,可以看出,判断可得利益是否成立应当首先考量合同是否有效、履行合同过程中是否存在违约情形、以及违约行为与可得利益损失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双方均有违约的,对可得利益损失金额酌情扣减。

2、违约一方的可预见性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第二款体现了可得利益损失认定之可预见性规则,该条规定为可得利益限制条款。

综合法律规定以及实务判例,可以看出:可预见性规则包括以下三方面判定要素:一是预见的主体为合同的违约方;二是预见的时间为订立合同时;三是预见的内容为订立合同时可预见到的违约损失。

预见的判断标准可以从合同内容约定、实际履约、常理性判断等方面综合考量确定。

3.守约一方要及时止损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体现了可得利益损失认定之减损规则。

合同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继续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4、可在合同中约定可得利益损失计算标准

在合同签订时双方应确定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方法,该约定系双方对自己可能承担的违约后果的预先安排。一般情况下,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维护诚实信用的合同原则角度出发,法院支持可得利益损失的几率将大得多。同时,也可大幅提高可得利益损失的可预见性、降低守约者的举证难度以及避免最终的可得利益损失完全由司法自由裁量的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