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固伦公主”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效仿明朝制度作出规定: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亲王、郡王、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
就好像皇帝的儿子们可以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公主们的封号按等级排列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其中,最尊贵的无疑是“固伦公主”,“固伦”为满语,有“天下、国家、尊贵”的意思。
按礼法惯例,只有皇后生的嫡女、而且才德双全且受父母喜爱才能册封为“固伦公主”,其余妃嫔所生庶女最多只能封为“和硕公主”。
一、入宫
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1854年2月28日)巳时,一个小女孩在北京恭王府呱呱坠地,其父亲为“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母亲为恭王嫡福晋--瓜尔佳氏,这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女孩儿,父母给起了乳名“大妞”。
恭亲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其人聪明睿智、文武兼备、理性持重,深受道光喜爱,因此在他最后的“建储遗旨”中同时规定:立五子奕詝为皇帝、六子奕訢为亲王,这也是清史中很不寻常的事。
幸运的是,大妞的性格随了父亲,内心沉静、理性,外表得体、持平,因此恭王夫妇非常喜爱这个嫡长女,这位大格格也在恭王府快乐、幸福地成长了八年。
1862年8月,咸丰皇帝奕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慈禧之子载淳继皇帝位,11月,慈安、慈禧太后联合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定年号“同治”。
慈禧对帮助自己完成政变、实现垂帘的恭亲王十分感激,一系列恩典接踵而来:封为“议政王”、赐“亲王世袭罔替”(铁帽子王)、赏食双份亲王俸禄,恭王的恩荣一时如烈火烹油。
即便如此,慈禧还觉的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恭王的感激之情,因此与慈安太后商量将恭王家的大格格收入宫中作为公主抚养,以示恩宠。
其实,将恭亲王女儿收为公主,还另有原因:
首先是有先例,比如世宗(雍正)就曾将侄女收入皇宫作为公主抚养;
其次是慈禧觉的儿子载淳和自己不亲,膝下又无其他儿女,自己寡居深宫、长夜漫漫,实在无所事事,因此确实希望有个“贴心小棉袄”说说话。
1862年1月,两宫皇太后宣懿旨,将恭亲王长女收入宫中,并册封为“固伦公主”,大妞时年8岁。
面对这样一份意外的恩典,恭王夫妇真是又喜又悲又尴尬又恐惧:
喜的是:两宫太后确实是对自己家恩宠有加;
悲的是:大妞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从此不再属于自己了;
尴尬的是:当父母的以后见了女儿要下拜了;
恐惧的是:先帝有一儿一女,儿子已是同治皇帝,女儿为静太贵妃所生长女荣安公主,仅为“和硕公主”,自己女儿却后入为主的当了“固伦公主”,这叫什么事?
再联想自己已经是“议政王”、“铁帽子王”、皇叔,恩宠已达极至!奕訢是熟读史书且头脑冷静的,他知道“位极人臣”、“封无可封”的后果,那只有一个下场:身死家灭!想及此,他也后背发凉。
懿旨是不能违抗的,否则就是“抗旨不尊”的大罪,但是恩典是可以辞谢的。
因此,恭亲王递折子感谢两宫太后垂青、收养女儿,并三番两次坚决请求撤去长女“固伦”名号,两宫皇太后只得无奈准奏,改封为“荣寿公主”。
二、人生朝露
荣寿公主入宫之后,慈禧也是又喜又怕。
喜的是,荣寿公主完全不像同治皇帝的冥顽不化、荣安公主的笨拙固执,她性情沉静、内心灵透、又知进退,真是深得慈禧的喜爱。
怕的是,别看荣寿公主话不多,但她聪明、理性,一张嘴皮子又利索,有时候逮住一个道理就把能说会道的慈禧太后说的哑口无言。
随着接触的越来越深入,慈禧在遇到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会跟这位小公主商量商量,听听她的意见,多数情况下会有意外收获。
而慈禧对荣寿的敬怕也与日俱增,比如慈禧生病期间,因口中无味,多贪了一口甜食、凉食,但一听到荣寿公主来了,就赶紧让人收起来,生怕遭她一顿抢白。
1865年10月,荣寿公主仅12岁,但“女大不中留,越留越成仇”,慈禧虽不舍得,也得给她物色好的婆家。
荣寿毕竟是自己的掌中宝,慈禧就想给她找个地位相当、人品贵重、知书达理的额附(也就是以前朝代称的“驸马”),她选中的是一等毅勇公景寿的儿子志端。
景寿迎娶的是道光皇帝第六女,因此也是“额附”,也就是说,志端是荣寿公主的姑家表哥,既地位高贵,又血缘亲近,志端和荣寿的婚姻看似天造地设。
然而,有一点缺憾:志端身体不壮实,常年咳嗽,甚至偶有咳血,但慈禧还是往好处想了:男孩子年轻,身体瘦弱,等年龄再大大、长开了,也就好了。
只可惜,荣寿嫁给志端五年,他的病却与日俱增,终于1871年去世,17岁的荣寿公主守寡了。
同治皇帝对待荣寿公主那真是视作慈禧、慈安的合体,又怕又敬又爱,在当年10月慈禧生日庆典时,他派太监悄悄把入宫问安的这位姐姐约到偏僻小屋单独相见。
同治:没想到,志端的病竟没治好。
荣寿:谢皇帝记挂,今日是太后的好日子,不宜提这个。
... ... ... ...
沉默,在陌生人之间是尴尬,在亲熟之人面前则是默契,二人虽然无话,但眼泪都在往心里流。
荣寿也恨,恨父母绝情,把自己送入宫中,恨慈禧独断,把自己嫁给病秧子,恨自己无能,连句不嫁都不敢说。
17岁就开始永久地守寡,想想就可怕。
同治望着荣寿远去的背影,低声说了一句:人生朝露,去日苦多。
三、亡
荣寿寡居后,慈禧太后再次把她接入宫中,陪伴自己。
然而,本就对荣寿存有三分既敬又惧的慈禧,想到因为自己的择婿失误,害的荣寿早早守寡,心中又增添了一些歉意,因此更是待荣寿如亲长女一般了。
也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1881年,慈禧再次坚持封荣寿为固伦公主,此后还赏食固伦公主双俸,宫里人也都称荣寿为“大公主”。
荣寿虽然心死,但并未沉沦,而是凭借自己的资历、地位、学识和理性,在内宫女性中成为了仅次于皇太后的大姐地位,而且对于遏制慈禧的权欲、舒缓太后皇帝之间紧张关系等方面体现了重要作用。
慈禧向来喜欢奢华,尤其是在服饰、珠宝等方面不惜踵事增华,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体现尊贵感,但这被向来节俭端庄的荣寿公主看不惯。
有次江南织造进献慈禧太后一件奢华衣服,慈禧上身试穿后非常满意,正在高兴显摆之时,恰好被荣寿公主看到,慈禧顿感不妙!
“太后,怎么穿如此奢靡的衣服,实在是很没必要。您和我一样,就是一个大清老寡妇,穿这么艳丽给谁看?既不合身份,也起不到表率作用。”
睥睨天下的慈禧太后,竟被说的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只得歉然解释过去,等荣寿离开后,她才发怒质问太监宫女是谁向荣寿公主走漏了风声!
这事出于野史《十叶野闻》的记录(“此等糜费,殊属无谓,彼清家一老寡妇耳,亦复何心于纷丽?”),未必真,但我觉的也未必假。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闻听光绪皇帝支持的康有为梁启超要策划“围园劫后”,一怒之下就要废掉光绪皇帝,甚至对他起了杀心。
荣寿公主得知此事后,觉的太后、皇帝的斗争对国家、朝廷不是好事,更觉的一家人内斗让人笑话,因此坚决向慈禧进言,要求对光绪减轻处罚,以国家稳定、家族团结为重。
慈禧对任何求情的人都能严厉指责、驳斥,但对荣寿公主就是怎么也提不起气来,因此决定先在瀛台小岛上圈禁光绪,看看局势再说。
果然,废除光绪皇帝一事不仅外国反对,连南方督抚大臣也反对,荣寿的劝诫,使慈禧免除了一场政治危机。
此后,慈禧太后对荣寿更是倚重,无论是不决之事、难言之隐都要向荣寿倾诉,荣寿成为能在心理上制衡慈禧的唯一人物。
慈禧去世、民国建立以后,荣寿固伦公主也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平和,在满清遗老遗少中享有较高地位,并未受到任何委屈。
1924年,守了54年寡的荣寿固伦公主安然离世,年71岁。
四、后记
荣寿固伦公主是载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她的去世,也为几千年公主历史画上了句号。
清朝祖制规定,公主去世后,不能与驸马合葬于夫家祖坟,也不能葬入父系皇陵,只能由内务府另外择选地址单独新建陵寝。
荣寿固伦公主去世后,当时的民国政府依例做主把她葬在安定门外立水桥东的雷桥村,这是荣寿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临时避难的地方,当时与当地居民相处融洽,该墓地占地数十亩,南向,建制完整,说明民国并未为难这位前清公主。
生前守寡、死后孤独的荣寿固伦公主坏运气还没结束。
1937年,日本占领时期,荣寿公主坟被伪冀东保安队盗掘。
1961年,地方上修建水库,荣寿公主坟被彻底拆毁,再也看不到任何遗迹。
至此,荣寿固伦公主消失在历史中,甚至连遗骨都荡然无存。
其实,我觉的,荣寿固伦公主的心,早在17岁守寡绝后,甚至在8岁离家入宫时,就已经死了。
冥顽不化的同治皇帝,曾经说对了一句话:人生朝露,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