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广州三元宫,兴建透出中原文化与广府人平安理念的融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9:40:18    

六朝时期,随着中国道教的兴起,广府以开放的姿态容纳了道教启蒙大师葛洪,不断吸收着中原文明的精粹,从而丰富了广府文化的内涵。三元宫的历史,从鲍姑的修道之所,到“越岗院”,再到百粤著名道场,是广府本土文化与中原祥和文化融合的见证。

中国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以此信念为核心。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它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 (注:谶纬(chèn wěi),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相对于“经”而言,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法家等诸家思想,沿着方仙道(注:方仙道,是道教史前宗派。本是古代一个学术流派。指战国时期信奉“神仙家”和“阴阳家”学说的燕齐方士们,兴于齐威宣王和燕昭王时期,逐渐成为方仙道。后得秦皇、汉武倡导,开始盛行,为道教的前身。)、黄老道(注:黄老道,起名于古代学术上一个主要流派——黄老学,“黄”指黄帝,代表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思想。“黄老道”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王涣传》:“延熹(158—166)中,桓帝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黄老学约发展至东汉,成为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念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中国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主要标志是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创始人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时(126—144年) 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制作道书(或称符书)以教百姓,倡言天人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以为人治病开始传教,据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他为了统率教民,设立二十四个传教点,称“二十四治”,以其中的阳平治(在今四川彭县)、鹿堂治(在今四川绵竹)、鹤鸣治(在今成都市大邑)为传教中心,因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创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巫术色彩浓厚,时人或称“米巫”。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衡殁,孙张鲁继之。祖孙三代,世人称为“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和张角、张宝、张梁在中原创立“太平道”(注:太平道,是中国出现得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在这种社会极为动荡的年代,人们更加向往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再一次能够成为现实;更加向往着摆脱这种种困境去往美好的“神仙之境”,过上神仙一样的生活;更加向往自己能够成为“神仙”。于是,早已十分盛行的“神仙之说”和黄老之学就更加被人们接受,在社会上更加广泛地流行。这一时期,一方面一些自称能预知人的生死、“役使鬼神”、观测天象以言人世的“超人”更为活跃;另一方面,在民间不断地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太平经》,宣扬一个实现人人平等的所谓“太平盛世”即将到来。在最早的道教组织中,贫苦农民是这些组织的主要成员,并带有较明显的反抗旧统治意识。这些组织很快都并入了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之中,张道陵也就成为中国道教的主要创立者。但随着以左慈、葛玄、郑隐和葛洪为代表的魏晋丹鼎道派日益成熟,也标志了中国早期道教的终结。

道教在广府地区的流传

道教在广府流传较早。早在秦代,著名的古仙安期生(郑安期)即隐居于广州白云山修炼,并在此得道成仙。安期生是广府迄今可考的最早仙道代表人物。而葛洪、鲍靓、鲍姑作为魏晋丹鼎道派在广府地区的代表,对道教在广府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鲍靓,字太玄,东海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魏晋时在广州任南海郡太守,是葛洪的岳父,因他精通仙道,人们称他为神仙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后来,他在当时越井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岗院,在此宣传道教并炼丹。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江苏句容人,三国时吴方士葛玄的重孙,也是鲍靓的徒弟和女婿。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自幼好神仙及养生之术,曾向葛立的弟子郑隐学习过炼丹术。晋惠帝末年,他应广州刺史嵇会之请,到广州任参军,居广州约10年。后来,他追随鲍靓探究道教理论及炼丹、养气之术,并与妻子鲍姑一道替百姓治病,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100卷等。东晋元帝时葛洪曾到南京(时称建康)任职,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称为丞相道士。后来他听说交趾即今越南盛产丹砂,便辞去高官厚禄,携眷第二次来到岭南,受到广东刺史邓岳挽留,此后他在罗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葛洪还在罗浮山建造了东南西北四个庵,即现在的冲虚观、白鹤观、九天观和酥醪观。

鲍姑是鲍靓的女儿,从小深受道教影响。由于鲍靓深爱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岁的鲍姑许配给他,那时葛洪年过四十了。此后夫妻二人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

葛洪、鲍靓、鲍姑成为广州道教的早期代表人物和广州早期道教的传播者。广州又成为了广府道教圣地,与他们有关的道教遗存有越冈院、鲍姑祠、鲍姑井、白云仙馆等。

三元宫兴建

广州三元宫与鲍靓、鲍姑及葛洪密不可分。它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应元路11号,为百粤著名道场。据载,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南海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建造了一座修道之所,因其地处越秀山脚下,故而取名为“越岗院”;又因其位于广州市区北面,后人又称为“北庙”。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钦天监来广州,对当地乡绅说:“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岗院改为三元宫,祀奉三元大帝,以应天上瑞气。”当地乡绅一致赞同,遂集资将越岗院改建为三元宫,塑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神像于正殿,移鲍姑像于偏殿。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平南王尚可喜、巡抚李栖凤来宰粤郡,逢大旱,经乡绅要求,敦请罗浮山冲虚观观主杜阳棣来穗求雨,乃大降甘霖。官民欢悦,遂请杜阳棣主持三元宫,由尚可喜发起集资修(扩)建了殿堂,修建了钟鼓楼、山门灵官殿。抗战期间,三元宫遭受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由主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期间,道友被迫离宫,所有神像、文物荡然无存。从1992年起,广州市道教协会开始了全面的修复工作。现三元宫已焕然一新。宫观依山势而建,殿阁逐级而上,院落隐于林木之间,清虚优雅,堪称岭南胜境。(注:资料来源:广州市道教文化资料库。)

◆位于广州市应元路的三元宫正门

三元殿

三元宫内正殿设有三元殿,供奉三官大帝,即赐福天官尧帝,赦罪地官舜帝,解厄水官禹帝。

天官宝殿 据载:中国民间多认为三官中的天官是福神。天官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按道教理论,天官与玉帝是相通的,负责把民间的信息汇报给玉帝。因而天官作为一个沟通人间与天庭的桥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达与开路之神。所以,天官除了每年正月十五下凡对人之罪福进行校定外,平时每户人家有信息要传达于天,如做了好事希望上天察知降福或做了坏事虔诚忏悔以求免于责罚,都可用祭拜天官的形式来打通沟通的途径,通过天官一级级向上汇报,最后告知玉帝。正是因为天官校定、通报人间罪福这一职司,古时民间每家每户必定都会供奉天官,希望借敬天官而求得福音。每逢正月初七(人日)和正月十五上元诞,三元宫最为热闹隆重。一早,来自四面八方的善信香客便蜂拥而来,聚集三元宫门前,希望能在天官宝殿烧“头炷香”,获得天官保佑赐福。

地官宝殿 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传说地官法力无边,中元日也普度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每逢中元节时,广州三元宫均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广府民众祈福。当日,三元宫地官宝殿广陈供养。卯时,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斑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赐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后羽化的祖师,并普度十方孤魂。这天,道家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水官神殿 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据《中华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广州三元宫做道场,祈求下元水官为民间排忧解难,广府民间则祭祀亡灵,此外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传说太上老君是炉神。的习俗,据说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