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承不承认都得承认,今天的你和我,不管是做什么的,是当大老板的,还是摆地摊儿的,咱都得感谢一个人。没有他,咱们大概率都得是文盲出身,无论寒门贵子还是普通百姓。他本可以翻身成为贵族,却出人意料地脱下西装,穿上布衣,住进牛棚,带着全中国的普通人一个一个地扫盲。他就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第一位中国平民教育的推行者,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
其实,陶行知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1891 年,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农村,原名陶文俊,父亲是钱清的秀才,后来家道中落。但就是这样的家庭变故,让陶行知从小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有志气。1905 年,14 岁的陶行知受一位英国校长唐进贤的影响,时间一长,他总结出一个结论:咱们中国之所以和西方有差距,差就差在教育上。于是,这个当时只有 14 岁的孩子,拿起毛笔,在教室的后墙上写下两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一些贡献。”做出这个重大决定之后,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1917 年,一位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一回来就遭到疯抢。他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可你知道吗?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重新定义了何为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当时先生目之所及,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在于教育。中国有 2 亿文盲,有 7000 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能,本可以转身成为人上人;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达官显贵之间。然而,他却把目光死死地盯在了中国最底层的社会。
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我们这个国家的人们十有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到农村去,就是要到乡下去。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工作,放弃了大学教授优渥的待遇,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平民教育。
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陶行知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 400 大洋,三个月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一整套四合院,一年下来稳赚四套房。按咱老百姓的土话说,这是不是就叫麻雀变凤凰,阶层一下就跨越了呀?而这一切,陶行知通通不要。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小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就住在了牛棚当中。他和乡亲们相互结识,心里渐渐有了一个看似不可实现,却势在必行的愿望,那就是要为中国培养 100 万个农村教师,在全国开设 100 万所学校,改造 100 万个乡村,终有一天要让整个中国都富强起来。
在小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亲自耕作、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留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油头粉面的大少爷、吃不了苦的大小姐、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小名士、摇头晃脑的书呆子和着急拿文凭的,通通不要。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要培养那些在人民心中的好教师。他还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小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小庄不起眼的小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了数百人。陶行知一心一意在世俗的乡里之间,在街头巷尾之中奔走。他就是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帮助年迈的爷爷奶奶,帮助富人家的佣人,帮助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巷尾的打杂者以及货厂的劳力、拉车的师傅们识字,他要让这个梦想破土而生。
是的,有陶行知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重庆、上海、南京,短短三年之内,他先后办起了 31 所平民学校,让大量的劳苦群众获得了基础教育。后来,他又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在上海宝山,他创办了上海工学团。为了让大众上学更加灵活,特别是鼓励有孩子的女性读书,陶行知还组织了脱产学习,这也是我国夜大和成人教育的雏形。
除此之外,陶行知还做了一件特别超前的事。1939 年抗战时期,他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育才学校,专门培养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但又有一定特长的孩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特长生。他说:“不能让这些好孩子们因为没了父母就没人管了,以后国家建设还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好他们,就是保存了民族的希望。”抗战期间,为了让育才学校能坚持下去,陶行知效仿鲁迅精神,苦行乞讨化缘,靠卖字、卖画、演讲筹措办学资金和孩子们的学杂费。他每天只吃两个烧饼,但不管多么困难,他都要保证每个孩子能有一套粗布衣服,干干净净、体体面面。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奔波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却倒在路上。1946 年 7 月 25 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一年他只有 55 岁。12 月 1 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送灵,他们要送一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小庄。沿途的人们唱着、哭着:“他是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老师。”挽联上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先生说:“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骨,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回头看当下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有些变味了。教人情感,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什么人都敢自称为师。渐渐地,我们忘记了人格,忘记了我们的先生。
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正是想从先生那儿借来一股浩然正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重新照亮每一个为人师者心中那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可能会问,在今天,可曾还有这样的人,用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曾还有那样的人,用自己的光亮,让“导师”两个字绽放灿烂的光华?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用他的一生温润着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这一辈子只给我们讲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人师者可以活成这样大写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