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蟋蟀和蛐蛐一样吗是一种动物吗(蟋蟀和蛐蛐是一种昆虫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10:38:02    

蛐蛐和蟋蟀其实是一类昆虫,前者是俗称,后者是学名,不过,在口语意义上,蛐蛐是单指斗蟋,也就是蟋蟀的个别种类,因为蛐蛐通常会与“斗”联系在一起,而并不是所有的蟋蟀都适合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蟋蟀和真正的蛐蛐。

蟋蟀

蟋蟀是我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尤其是在农村夏日的夜里,“啾啾”叫就是蟋蟀。蟋蟀可是一个大家族,它是直翅目剑尾亚目蟋蟀科下所有昆虫的统称,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900种不同的种类,它们最早在1.4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

一亿多年前蟋蟀化石

蟋蟀是一类植食性的昆虫,它们通常都是昼伏夜出的,白天它们会潜藏在地下的洞穴之中,晚上才出来觅食和寻找配偶,而蟋蟀的鸣叫其实是翅膀摩擦产生的声音,它体内并没有发声器,而且只有雄性才可以发出声音,这是它们吸引异性唯一的方式。

不过,蟋蟀的叫声虽然是求偶的,但是在人类世界中,它不仅可以用来听叫声,还能用来测温度,早在1890年,美国物理学家埃米尔·多贝尔就通过统计蟋蟀在晚上发出的叫声频率,找出了叫声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他的统计和计算得出了一个公式TC=10+(N-40)/7,其中TC就是外界温度,N则是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不过,这个公式想要成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外界温度的区间要在7℃-32℃之间,因为低于7℃,蟋蟀几乎就不会鸣叫了,而高于32℃时蟋蟀会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大大降低鸣叫的节奏。

当然,蟋蟀鸣叫的季节通常在立秋前后,此时的夜间温度通常在这个区间内,所以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mark一下,等到立秋后去测试一下。

由于蟋蟀是掘土而居,而且它们主要的食物以植物的根系、茎叶和种子为主,所以,蟋蟀被视为农业害虫,它们性格比较孤僻,通常单独活动,有着极强的领地意识,在非繁殖期,无论雌雄都不会让同类靠近,尤其是雄性,它们一旦相遇通常会爆发大战。

不过,蟋蟀的叫声一定程度体现了蟋蟀身体的强弱,越强的蟋蟀叫声越响亮越清脆,所以它们的叫声其实也是避免打斗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正是因为雄性蟋蟀喜欢打斗这个特点,早在南宋时期,人们就开始了捕捉蟋蟀用于逗乐,到了唐朝,从皇族到平民百姓都有养蟋蟀的行为,而这些用于决斗的蟋蟀就是蛐蛐。


真正的蛐蛐

所有的蟋蟀都有很强的攻击性,但是真正的蛐蛐是指那些一见面就开始掐的蟋蟀,它们可以称得上是蟋蟀中的“战斗蟀”,而这些蟋蟀往往都在蟋蟀科斗蟋属下,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中华斗蟋和长颚斗蟋

这两种斗蟋的体型都不大,平均体长仅有1.5厘米左右,但是它们凶猛好斗,只要看到同类,会先将翅膀快速的摩擦以此来警示对方,一旦对方也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它们就会爆发正面的大战。

在这两种斗蟋中,以中华斗蟋最为常见,它们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海南等地,它们通常栖息在田边、路旁、草坪的土堆、杂草、石块下以及各种缝隙中,卡斗蟋所筑洞穴常带蓬盖状伸出物,与地面约成45°角。

从外观上看,中华斗蟋体色以黑褐色为主,头大且圆,后侧有6条黄色短纵纹。从古代斗蛐蛐的描述看,中华斗蟋的出场率是最高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比较容易获取,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雄性异常好斗,因此,在古代中华斗蟋又有“国虫”之称。

长颚斗蟋要比中华斗蟋小一些,平均体长在1.1厘米左右,头部明显要比熊背板宽大,比较圆但前端略扁,两个复眼之间有一道黄白色横纹,背部以及翅膀呈黑色。

从分布地上看,长颚斗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省份,以江苏、江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为主,北方常见于河北省。长颚斗蟋蟋如其名,它有着发达的上颚,这对上颚不仅是它进食的工具,还是打架的利器,相比较中华斗蟋,长颚斗蟋的决斗通常会以一方死亡为止,而且只要是咬中了对方基本上就宣告死亡了,因此,在大型的斗蟋比赛中,长颚斗蟋是被禁止参赛的。

总结

从广义上说蛐蛐就是蟋蟀,不过,由于在我国古代蛐蛐通常用来斗,而适合或者说是比较出色的斗蟋均在斗蟋属下,因此,狭义上说,蛐蛐是泛指适合斗蟋的种类,而且斗蟋往往要比其他蟋蟀的叫声更加的清脆、响亮,所以,即便是养了听响的蛐蛐通常也是指斗蟋。

综上,严格意义上说蛐蛐是斗蟋属下多个种类的统称,而蟋蟀是蟋蟀科下九百多种昆虫的统称。

相关文章